2020年10月23日-25日,第三届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银河8366cc承办,哈尔滨理工大学、等离子体科学和能源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协办。来自国内103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以及企业界的5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征集并审核通过学术论文摘要370余篇。会议期间共评选出优秀论文9篇,优秀口头报告26篇;优秀海报展示8篇。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北京承办、2018年由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南京承办。
大会于10月24日上午8点30分在哈尔滨太阳岛花园酒店报告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大会主席聂秋月教授主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银河8366cc副董事长、银河8366cc电气学科负责人徐殿国、银河8366cc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理王淑娟、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国家大科学工程)经理李立毅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副董事长、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荣命哲、重庆大学副董事长廖瑞金、哈尔滨理工大学副董事长陈庆国、国家大科学工程脉冲强磁场装置总师、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李亮等莅临开幕式。
本次大会由开幕式暨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后,李建刚院士、荣命哲教授、廖瑞金教授以及李亮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及前景展望”、“高气压多组分放电等离子体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变压器绝缘纸及其介电性能”和“脉冲强磁场技术及其应用探索”的大会报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王新新教授宣读了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学者、优秀研究生名单。
大会邀请报告
本次会议定位于交流和分享近两年高电压、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及应用、特种电磁装置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致力于加强各学科领域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而推动我国在高电压技术、脉冲功率技术、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交叉领域的科技发展。
开幕式暨大会报告现场
本次会议设置6个分会场,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设置了高电压、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基本过程、等离子体诊断、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离子体材料改性应用、等离子体能源化工应用、等离子体环境应用、等离子体空天应用、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应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等11个分组和直线装置、消毒灭菌与新冠肺炎防护2项专题研讨。
同时,为加强高电压、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及应用等领域广大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于23日举办了“2020年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基础研讨”,邀请到领域资深专家银河8366cc王晓钢教授、清华大学王新新教授、复旦大学刘克富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卢新培教授讲授气体放电基本理论、放电与等离子体测量诊断基础、放电等离子体典型应用等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并针对上述内容开展讨论与交流。
此次会议于25日晚圆满闭幕,承办单位共同主席聂秋月、唐井峰等致闭幕辞,闭幕式上还颁发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学者、优秀研究生、以及优秀会议论文、优秀口头报告和优秀会议海报等奖励,闭幕式由会议副主席、哈尔滨理工大学迟庆国教授主持。在会议接收的近100篇全文论文中,会议提前组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了优秀论文9篇,分别由《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gh Voltage4个期刊冠名。为表彰参会者精彩的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大会还评选了优秀口头报告26篇、优秀海报展示8篇,优秀率分别为10.2%(26/256)和7%(8/115)。南京苏曼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及西安灵枫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对大会的突出贡献,被大会授予“金牌赞助商”。此次会议联系了多家国内电工和等离子体领域的知名期刊,如《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压电器》、《强激光与粒子束》、《气体物理》、《广东电力》、《电网技术》、《电工电能新技术》、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T)、High Voltage等国内11家合作期刊,大会接收的全文论文将经严格审稿后推荐至相应期刊发表。
本次大会为从事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企业提供了一个活跃的展示平台,通过此次会议,参与人员广泛交流了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科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要成果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在促进不同学科放电等离子体交叉应用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领域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交流与融合,为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进一步应用与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